去聽一場音樂會,除了擔心會咳嗽以外,
最令大家擔心的就是何時可以拍手.....
以前我都教學生如何看節目表,若是曲子包含好幾個樂章,就要注意
樂章與樂章之間不可以拍手,只有在曲子最後結束時才可以拍手。
When?
後來漸漸發現,這樣的記憶大概可以維持一個學期,下個學期大家就忘了這個所謂的”規則”,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到演出者敬禮的時候再拍就一定不會出錯啦! 千萬不要因為有觀眾拍了,就跟著拍喔,這樣也不見得正確。
Why?
曲子間拍手在流行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或甚至是不同的藝術形態的表演上,例如:舞台劇、戲劇似乎是合情合理且有助於帶動所有觀眾和演出者情緒高漲的動力,就有點像球類比賽,當觀眾鼓掌叫好時通常可以激發運動員的好勝心,所以才會有所謂的主場優勢,那…為什麼,演奏古典音樂的人就要這麼挑剔來聽古典音樂的人呢? 而設下一個大家也不是故意拍手的陷阱呢? (千萬不要回答因為我們比較難相處…)
Actually,
記得有一次我去聽一場同學在國家演奏廳辦的獨奏會,當觀眾在”不對”的地方拍手時,在她忍受幾次樂章間被打擾的情緒後,她終於舉起右手表示”這裡不可以”拍手的手勢和表情,當時,坐在觀眾席的我顯得沒有同理心,覺得好像沒有必要對觀眾這麼嚴苛。後來,上場在國家演奏廳的音樂會,正在吹有一連串故事的水妖的我,體驗著水妖由期待愛(第一樂章)、遇見愛(第二樂章)、付出愛(第三樂章)被背叛由愛生恨(第四樂章),專心的情緒赫然被觀眾的掌聲打斷,梁媽說我很臭臉,其實我只是很專心而已,想專心的好好演奏,我對於我的臭臉一直至今還耿耿於懷…其實我們都很好相處的..只是…有時太過情緒化..下一次大家在樂章拍手時,I promise..我一定J 笑臉!
However,
古典音樂講究樂器的音色,表演者為了作出完美的音色,可能練習不下萬次,也可能每天光是長音練習就練了幾十分鐘,所以演出時盡可能的是不加麥克風的,以免失真,除非是在戶外演出 (通常我們在音樂廳看到的麥克風是用來收音用的,並無擴音的效果)。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曾經聽到在演出者表演完後,餘音還環繞在空氣當中那種美妙的感覺? 如果這時,有人鼓掌了…那份感覺就會因為鼓掌而中斷了..這是在一首優美慢板的曲子結束後特別要注意的..可以再等一下下…就再等個三秒鐘,等表演者的情緒回到現場,也體驗一下餘音在音樂廳流串吧…
留言列表